為什么建議日系AV功放用戶上后級?
http://www.nottren.com/ 來源:索蘭影音 關(guān)鍵詞:
萬元以下的合并式功放其后級放大部分那是相當?shù)娜酰貏e是今年新出的合并式功放,價格漲得越來越嚇人,放大器卻嚴重縮水。
其實,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也是近幾個月深入調(diào)查研究后得出的,也是有一個循序漸進的認識過程的。
以前的功放沒有這種偷工減料,虛報功率之事。近20年來脫離了電子界,一年前空下來了,才重蹈江湖,發(fā)現(xiàn)江湖已經(jīng)今非昔比,面目全非了,到處充斥著商業(yè)欺騙。
最好的例子就是手上17年前的上萬元的一臺雅馬哈7.1功放,改成純后級后,60W×3+22W×4,在沒有低音炮的情況下,他們都感受過了強烈的沙發(fā)按摩,比我用8400厲害的多了,充分說明了,老功放的力道還是非常十足的。
雖然老功放4個環(huán)繞聲道只有標稱的22W,在播放變2一分四十秒時,照樣在環(huán)繞箱的倒相孔吹出了一陣陣的狂風!
以上說明了我的功放完全能勝任目前的使用情況。
反觀20年后的今天,在那么多音響論壇上,談的最多的就是“推不動”,再看看廠家動不動就100-200W×7的標稱功率,還有推不動之說,讓我一直郁悶,無法理解。
幾個月來,一直苦心研究如今的日系功放,才有了重新的認識,寫下了多篇揭秘功放的文章和林林總總的不少帖子,對如今日系功放的標稱方法也進行了深入的剖析。
簡單的講,近幾年日系中高級功放功率標稱方法就相當于在一根2A流量的水管上接上來7個A流量的水龍頭,當你打開任何一個龍頭時都能保證有A流量的水出來,但是,如果同時打開7個龍頭呢?
2A/7=0.28A×7ch ! 這個還是06-08年產(chǎn)的中級機和高級機的測試方法,入門機呢?
1A的管子接7個龍頭! 1A/7=0.14A×7ch!!
再來看看今年的機器,將入門機的方法引伸到了中級機!
我不再來分析廠家為什么要這樣做了,口舌已經(jīng)費了不少,只要上了一點年紀的人都應該知道,銅和鋁在以前只是比鐵貴一點,是不值錢的,普通人家到處都有銅器,而今天呢?
功放的后級就是要大量的使用了銅和鋁!
再回過來看看我們可憐的相信日系功放的那么多初級燒友。
要知道,從入門到初燒再到中燒,這個過程長則幾個月,短則只要幾天,當你一套設備到了家里一聽馬上就不滿意,恭喜你,從初燒進入中燒了!
對于大部分人來說,高燒是可望不及的(包括我),相聚在這里,最多也就是在中燒級別玩玩。那么,當你一下子從初燒到中燒,我想,你的后悔勁呀~
言歸正傳,我在已經(jīng)有了比較可以的后級的情況下,為什么一直要鼓勵使用大功率純后級呢?
其實許多朋友對功放真正的要達到怎樣的性能一直不太了解,錯誤的認為只要功率足夠大就是王道,也根本不知道合并式功放的后級與大功率純后級到底是怎么的二回事。
但是,那些朋友開口閉口就是要“控制力”呀,“解析力”啊,等等,而對于功放如何能夠達到這些性能卻一概不知。
小馬曾經(jīng)咨詢過我一臺3聲道純后級,我在回帖時提出了“阻尼系數(shù)”和“轉(zhuǎn)換速率”這二個極其關(guān)鍵的但是大家又不太熟悉概念。大家找一些老帖吧。
功放的最基本指標:額定功率或者最大不失真功率。
如今只有美歐的功放會用額定功率標注。一般是在失真度很小的情況下的功率(如我的功放是在0.015%,20-20kHz下測得的功率,更高級的功放是在0.008%下測得)。小日本的標注不單是只測試一個聲道工作時的功率,而且是在毫無意義的大失真背景下的功率(一般來講,乙類功放失真度大于0.1%聲音就難聽了,1%就絕對無意義了,而小日本竟然用到了10%!)
要有強大的輸出功率,強大的電源支持是絕對的必須的!
功率的大小反映了聲音的力度,也就是量感。
功放的第二個基本指標:各種失真度。
上述已經(jīng)表明了,這個是與功率的大小有著直接的關(guān)系。當功放的功率足夠大時,而只使用其一小部分功率,這個時候的失真度就會小的多了。
合并式功放后級往往只是使用一對功率管 ,功率管的配對對失真度的影響很大,以前的高級功放是直接到器件的生產(chǎn)線上去配對的(比如我的老功放失真度就很小,當年的萬元要相當于如今的十萬元了吧),成本很高,如今的數(shù)萬元以內(nèi)的功放是不會這樣子做的了。在功率管配對不佳的今天,更要在大功率下用其小的功率來減小失真度。
而大功率純后級功放更是使用了數(shù)對功率管來減小這種配對的偏差降低失真度。這也就是我一直要求的大功率原因之一!
失真度反映了聲音的品質(zhì),也就是質(zhì)感。
高級功放才有的重要指標:阻尼系數(shù)。
一臺高級的功放,除了功率和失真度以外,其輸出回來的內(nèi)阻對低音質(zhì)量的控制能力有很大的關(guān)系。要保證在大電流環(huán)境下有很小的輸出電阻抗,首先必須有高質(zhì)量的大功率變壓器,大電流整流電路和強大的電容濾波電路。
這些東西再高級的合并式功放由于受空間和成本的限制絕不具備。而大功率純后級功放在這方面是數(shù)倍于合并式功放的。
其次,為了達到強大的輸出功率和極小的晶體管輸出阻抗,大功率純后級功放是采用了數(shù)對功率管來并聯(lián)工作的,其控制力也要強于合并式功放數(shù)倍 ,而合并式功放只用了一對輸出功率管(看看那么小的散熱器能裝的上多少對功率管?)。
當然,喇叭線的粗細、含銅量以及接線柱的質(zhì)量,也是對阻尼系數(shù)具有直接的影響。
阻尼系數(shù)反映了功放對低音的控制質(zhì)量,也就是控制力。
高級功放才有的第二個重要指標:轉(zhuǎn)換速率
轉(zhuǎn)換速率是功放對快速的高頻信號的反應能力,主要由選用的器材的高頻性能來決定的。當然,功率大,控制力強的功放相對來說會高一點。只要電容和晶體管選用了音頻級的,指標就不會比合并式功放差了 ,這個只能由各個純后級功放廠家來表白了。
轉(zhuǎn)換速率反映了功放對聲音細節(jié)的反應速度,也就是解析力。
大家知道了這些道理,純后級功放與合并式功放的后級差異有多大應該有一個全面清楚的認識了吧。
已經(jīng)講過了,從初燒到中燒往往要不了對長的時間,與其買高價位的合并式功放,不如就一下子進入中燒,將純后級功放和箱子打造完美,這個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都將不會變化的!
可以講,不管你前級的質(zhì)量如何的差異,用高素質(zhì)純后級對聲音所帶來的提升不是大家誤認為的只是功率上的提升,完全是一個質(zhì)的上面的飛躍!
這個飛躍遠大于如今2000元的合并式功放與10000元合并式功放之間的差異。這也就是為什么我有了很不錯的功放還要換高素質(zhì)后級的主要原因。
在這種高素質(zhì)的純后級的使用下,合并式功放的前級素質(zhì)會被榨干。
可能大家以為2000元的前級與10000元的功放前級部分音質(zhì)會差別巨大,其實他們之間的差異是不太明顯的(除了視頻部分),今天低端功放所用的DAC芯片,也是當年旗艦級功放所用的高級芯片,只不過更高級的芯片出來了,才淪為低端功放所用。
實際上合并式功放前級部分對AV聽音素質(zhì)的影響差距遠遠小于純后級功放與合并式功放后級他們之間的差距。
當然,如果你很有錢,用高端功放做前級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合并式功放前級里,決定音質(zhì)的不光是DAC芯片,還要周邊電路元器件的支持,目前最大的“瓶頸”還是在音量控制芯片上面。
查閱了很多旗艦級和高級功放的資料,動態(tài)范圍最高的一款沒有超過110db,絕大部分沒有超過105db的,而從入門機到中高級機,通通在100db左右。可見,即是使用了最高級的DAC芯片,前級動態(tài)范圍最終都被通通“瓶頸”到了100db!
高端DAC芯片的大動態(tài)優(yōu)勢一點都沒有了,當然,失真度小的優(yōu)勢還是依然存在的。
所以,如今的合并式功放,其前級部分在AV音頻方面的差異不是十分的明顯的,當然,視頻部分和音效能力還是不同的,但是,音效能力的不同主要還是基于DSP芯片數(shù)量上的原因。
至于AV功放的音樂性,只能說有些功放是具有傾向性,不可能達到HiFi的,與真正的HiFi差距還是比較遠的。各種品牌功放的所謂特征,在前級方面差距更小。
同樣的代價下,搞一套好一點的音箱,中檔合并機配一臺暴力后級,我認為是最合理,最具性價比的。后級和音箱用上個10年以上沒有問題的,中低級功放過個5年左右淘汰了再換損失也不大。
在前級的選擇上,為什么要鼓勵大家盡量買最新的次世代功放呢?
新HDMI接口不光是3D視頻的玩意兒,還增加了其他的傳輸功能,比如音頻回傳。只怕到時候又有其他的新玩具要接入,作為關(guān)鍵的切換輸入信號的功放要杯具了。
AV前級不能僅僅把它光看成是一臺解碼器,更重要的還要將各種玩具連接在一起的交換機,以后新玩具出來了無法接入你怎么辦呢?